從事一對一教學多年,我並不諱言自己也曾是個粗心的孩子。
記得我國一的成績雖達不到前三志願的水準,但也維持班上前10名,因此那時對於每次的粗心都不在意,反正有維持住成績,有時也會認為只是不小心看錯才沒考到90分,相信這年紀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鴕鳥心態。
有次不慎在某次期考數學的成績因為慣性「粗心」首次掉到80分以下,名次當然也掉出10名外,當時北部聯招非常競爭只有9所公立學校,剛考上建中的哥哥就頗為指責並冷冷的對我說:「粗心就是沒程度,你跟不會寫的人有什麼兩樣。」雖然這是個斷章取義的說法,但也不無道理。當時的我好勝心強,就拿「粗心就是沒程度」這句話砥礪自己要雪恥,直到國二上第一次段考全班第一名,才真正對於粗心的改善有了成果。後來寫題的習慣固定了,國三那年寫考卷快穩準的程度,數學模考時間足以寫完整兩次,並且可達到滿分的目標。
考上北一女之後,課業難度更高,尤其是身在自然組,周邊圍繞著疑似有特異功能的同學,讀書一目十行,反應極佳,連臨時抱佛腳的功力都是一流,沒看他念什麼書,考出來卻都是班上前幾名,面對那樣的競爭力,不僅要特別用功,更不能有任何粗心,才不會從這艘最飛快的船落下海。
後來我漸漸體會到,越優秀的競爭環境是不容許有一絲絲的粗心,雖差一分也會讓我大學聯考的全國名次差幾百名。因此在高三準備大學聯考的那一年,每次的考試,即便是那一題是寫對如果沒有圈出題目的key words(關鍵字),我自己也會算錯 最後計算才是我真正的成績。我堅信如果要避免掉發生粗心的任何可能 ,就必須強迫自己落實寫題目的SOP(標準作業流程)。
回想起以前的經驗和一對一的教學過程中,我們發現粗心的孩子常常不以此為意,甚至搞不清楚,是自己不會還是真的粗心,不過考不好似乎把粗心掛在嘴邊,好像就可以規避責任,事情也很容易不了了之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問題,就必須針對每個錯題,去分析錯的原因為何。特別是學生訂正過的題目,更要稽核確認是不是運用正確的觀念來解,還是湊答案而答對。因此如何分析、糾正,並要求學生落實寫題目的SOP就變成非常重要,同時要小心學生以粗心為藉口,落入會的假象。
步入社會後,我發現有些同事或朋友因為太過粗心,對事情的評估考慮不甚周延,常常讓公司多花了很多成本甚至虧本,當然如此粗心的表現在績效考核上肯定被扣了分,在景氣不好的時候,他就會被列入被裁員的名單。可想而知粗心的態度是影響一輩子的,不是只有影響現階段課業的成績。
想想自己是不是還要繼續忘記負負要得正,常常沒看清楚題目(自己誤解還亂編題目),常常畫卡畫錯格,常常考不好就說粗心,粗心後下次還是說粗心,粗心到一所不理想的學校,最後只會讓你對自己的粗心更沒有戒心。
有人會安慰自己說,粗心就是大而化之!你說呢?